“日前,安踏、特步、三六一度、飞克、美克等泉州在港上市体育用品企业纷纷发布了各自的上半年报,其中,飞克国际的销售额增长超过九成,安踏、特步等其他企业的销售额,也取得了20%~40%的增长。在抢眼的业绩下,是泉州体育品牌上半年对市场的精耕细作。”
“涨价风”悄然掀起
在各家体育用品企业纷纷实现业绩理想增长的背后,一股“涨价风”悄然掀起。记者从各家体育用品的半年报中了解到,各企业纷纷上调了鞋和服装的批发价,其中,运动服及运动配件的出厂价增长较快,就这一方面,飞克国际的平均出厂价增长了17.1%。而安踏鞋类产品平均售价(批发价)上升2.0%至96.9元,服装类产品售价上升7.1%至49.6元。
不仅如此,目前,特步国际控股也公布了2010年第四季订货会相关数据,数据显示:在各个产品系列中,以跑鞋为主的重点系列订单金额最为可观,不仅销售数量上升30%,而且平均售价也整体上升了10%。361°的年报数据显示,其服装和鞋类产品平均售价分别增长9.4%和1.1%。
据半年报显示,尽管安踏、特步等均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售价,但在强大的品牌优势和成本控制的带动下,公司业绩得到了更大程度的提高。而同行业中,一些中小企业就没有这么幸运,虽然泉州的中小品牌鞋企的产品销售价跟着一、二线品牌水涨船高,但多数中小企业的产品单价最高涨幅也只在5%~6%左右,提价幅度远远不及成本上涨的压力之大。
据业内人士分析,鞋材成本上涨幅度约10%~15%,多数制鞋企业的工人工资提高了近两成,不少中小鞋企再度面临被市场整合的局面。
迈向“7”时代
在强劲的市场增长带来的推动下,不少企业抓住了金融风暴致开店成本下降、店铺资源更加的机遇,加快终端扩张步伐,2009年刚迈进“6”时代的泉州体育用品行业,又在2010年的上半年及后,迎来行业性的“7”时代。
据了解,2009年5月10日,第6000家安踏店在广东广州开业;短短13个月后,安踏总店数即突破7000家。这意味着,过去的13个月里,平均每天大约2.5家安踏新店面而在匹克的终端发展计划中,每年新开1000家店的计划已经成为匹克三年内发展的常规步伐,也将于今年迈进7时代。不仅如此,特步、三六一度、鸿星尔克等企业,今年内终端总数也将突破7000家。361°更是计划在4年内将门店扩展到10000家。
“就当前运动品牌的状况来看,销售渠道和终端依然能保持扩张增长主要是得益与其市场业绩的增长。而市场增长的原因,不外乎是相对稳定的国内市场为产品销售提供了保障。”业内人士也双全表示,泉州运动品牌近年来在终端的高速扩张,为中国的商业发展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最大贡献是为国内市场开辟了店铺经济。第一波推动国内店铺经济的力量,是在佐丹奴为首的一些香港品牌,随后就是温州的皮鞋品牌。而如今,国内主要城市的重要商业店面资源却有很大一部分被泉州的运动品牌多占据。
在第一梯队企业带动下,飞克和美克的终端资源也得到了突破。截止6月30日,飞克除了在全国范围内1511家的授权专卖店外,在国内大专院校内成功地开设了93家授权的校园零售店。
力推网络营销
除了继续在二、三线市场精耕细作外,不论是一线品牌的鞋企,还是二、三线品牌的企业,纷纷把眼光投向了网络世界。
从对淘宝城的初步尝试,到规模化入驻乐淘,再到构建电子商务Ecoms体系,今年上半年,安踏电子商务路线图渐次浮出水面。安踏执行副总裁郑捷此前接受采访时表示,安踏今年的渠道战略是强化在核心城市的曝光度并加强低级别城市的覆盖能力。同时,利用跨越空间和时间限制的网购,实现全国性的渠道覆盖。“对于安踏而言,这是攻占一二线城市,并强化三四线城市的一个新路进和新机会。”
而在特步的半年报中,也对所谓“数码营销”的计划作了披露。2010年5月,特步与淘宝网结成合作伙伴,以扩大其分销渠道及抓紧在电子商贸的商机。据透露,该集团的网上旗舰店自推出以来广受欢迎,取得对喜爱网上购买特步体育用品(包括专攻网上购买的产品)的消费者认同。随着与淘宝网的合作,特步同时在拍拍网及有啊网成立多家网上商店及旗舰店,致力于继续把我网上购物的庞大商机。
新增长点纷呈
据业内人士分析,由于运动用品行业属于季节性行业,因此,通常下半年的销售和利润比上半年高,主要由于秋季产品售价较春夏季产品高的缘故。因此,下半年泉州体育用品行业的表现更令人期待。
在传统业务的带动下,不少品牌鞋企的新业务,也在上半年显示出了新的增长力。对于特步来说,在世界杯年,成为国内首家正式开展足球销售的体育用品企业,从签约伯明翰,到伯明翰慈善中国行,以及新的英超赛季的开始,特步的足球营销即将进入收获季节。不仅如此,特步在2010年发展迪斯尼运动业务也取得了重大进展,与21个位于东南亚、中东及中欧等海外国家,缔结了分销品牌产品产品特许协议,进一步将特步的足迹扩大到中国以外的其他区域。
而安踏也对于去年收购的品牌FILA品牌产品,希望2011年实现明年收支平衡,2012年实现盈利。
摘自《海峡都市报》2010-8-2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