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一陶企本月“曲线”登陆纳斯达克,石狮一服企赴美上市进入倒计时
■提要
本月初,在中国的经营主体为晋江恒达陶瓷有限公司的中国陶瓷获准从OTCBB转板纳斯达克资本市场,并自11月3日起进行交易;来自泉州石狮的希尼亚于本月4日向美国方面递交上市申请,8日公布了首次公开发售(IPO)定价区间。
专家认为,泉州企业赴美国上市的做法已经常态化。此前,喜得龙(中国)有限公司于2009年10月在美国纳斯达克交易大厅敲响了上市的钟声;中宇卫浴于今年3月底在法兰克福证券交易所主板市场挂牌上市。“欧美资本市场正在成为泉州企业的上市融资新渠道。”专家说。
□早报记者 杨莹辉 杜连财 通讯员 庄燕美
三家泉企跨过美股门槛
目前,恒达陶瓷晋江总部已有相关工作人员对外证实了该公司获准从OTCBB转板纳斯达克资本市场上市的消息。从最初几天的股价来看,其表现尚可。转板后,中国陶瓷股价一路上扬,11月3日、4日分别大涨16.97%和11.36%,创出近一年来股价的新高,不过在11月5日出现转板后的首次下跌,逆市跌7.07%。
根据摩立摩根发布的信息,中国陶瓷是合资上市公司,2009年实现净利润2200万美元,其在中国境内的经营主体恒达陶瓷位于晋江市安海镇,专门从事建筑陶瓷外墙砖生产、仿古砖和马赛克,把客户定位在高端群体工程路线。据业内人士分析,恒达陶瓷与中国陶瓷的关系,估计类似于9月6日在英国伦敦证券交易所创业板正式挂牌的亚洲陶瓷与百陶和路易·华伦天奴两个品牌的关系。也就是说,中国陶瓷应该是恒达陶瓷在海外的经销企业。亚洲陶瓷在伦敦上市募集资金将主要用于建设遍及海内外的产品销售网络,开创陶瓷连锁经营的新模式。
恒达陶瓷并非第一家赴美上市的泉州企业,在此之前,已有两家泉州企业成功登陆美国股票交易市场。
2009年10月30日,喜得龙(中国)有限公司总裁林水盘在美国纳斯达克交易大厅敲响了上市的钟声。此前,这家总部位于泉州晋江陈埭的企业,喜得龙品牌的拥有者、由新天域资本投资的Windrace宣布完成了对美国上市公司2020China Cap Acquiro的反向收购,并更名为Exceed。从10月20日开始,Exceed以“EDS”股票代码在纳斯达克进行交易。喜得龙由此成为首家登陆纳斯达克的中国快速消费品生产企业。喜得龙方面认为,美国纳斯达克是全球著名的金融中心,这里不仅市场范围分布广,而且操作模式十分成熟,吸引了来自全球的投资商。作为国内首家登陆纳斯达克的快速消费品生产企业,必定会受到金融市场的广泛关注,为公司未来的发展提供巨大的帮助作用。
同样是在2009年下半年,中国海洋食品集团成为首家在纽约泛欧全美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泉州背景”企业,其普通股从当年8月10日起开始交易。据悉,中国海洋食品早已于2008年8月5日登陆美国OTCBB市场,此次是转板上市。相关资料显示,中国海洋食品集团成立于1994年,位于福建,以加工和销售海鲜、海洋食品以及相关的快餐为主营业务,市场分布在中国六个省,该公司依托全国五大渔港之一的祥芝渔港,旗下设立石狮市华宝明祥食品有限公司和石狮市华宝吉祥水产有限公司等子公司。创立以来,该集团一直稳步增长,其产品遍及全国2000多个零售点。近年来,该公司开拓美国市场的步伐不断加快,已在美国旧金山等几大港口城市建立营销仓库。
闽派服装加入“登美”行列
希尼亚向美国方面递交上市申请,意味着闽派服装品牌即将加入登陆美国资本市场的“登美”行列。
业界人士透露,希尼亚将于本月下旬在纽交所上市交易,发行价格区间为9-11美元,计划发行800万股,拟融资8000万美元,Cowen & Company为其主承销商。
资料显示,希尼亚(中国)有限公司是一家中国领先的男士休闲服装供应商,主要是设计和生产男士商务休闲和商务正装及服饰配件,通过公司26家分销商和超过100家百货公司的分销网络,销售希尼亚品牌服装,过去的一年销售额为1亿美元。
早在1993年,公司现任董事长和CEO许启明便注册了希尼亚品牌,当时主要经营服装加工外包业务。目前,希尼亚的创始人许启明也是该公司绝对控股人。
业内人士分析,上市的最主要目的就是融资,而融资又是每个品牌发展最需要的。以美邦服饰为例,主要募集资金的用处就是从业务模式创新转向管理模式创新,用信息化平台整合社会资源,构建服装产业上下游生态链,全面提升管理。
根据弗若斯特沙利文公司所提供的研究数据,去年中国男士商务休闲服饰销售额中,利郎、七匹狼、劲霸、杉杉分别占据前四位,希尼亚则排名第五,占2.9%的市场份额。
福建七匹狼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早在2004年便成为福建省第一家在深圳中小企业板块挂牌上市的公司,利郎有限公司也于2009年9月25日在香港联交所正式挂牌上市,若希尼亚上市时间确定,它将成为泉州首家进入纽约泛欧全美证券交易所的男装企业。
欧美资本市场满足民企新需求
“据我观察,近一年多来,包括泉州企业在内的福建企业、浙江企业,在上市地的选择上出现一个显著趋势,那就是他们对赴美国、欧洲上市表现出浓厚兴趣,选择在欧美上市的意愿正日益变得浓厚。”日前,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杨戈,在泉州接受早报记者专访时如是表示。
后危机时代,进军资本市场,成为泉州民营企业在未来竞争中赢得先机的有力“武器”。进入2010年以来,资本市场的“泉州板块”继续高速壮大,在前10个月泉州先后有10家企业登陆海内外资本市场,至此全市累计上市企业55家,首次融资逾280亿元,总市值超过2500亿元。因此,泉州企业已成为资本市场的“新宠儿”。近日,纽约泛欧交易所集团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杨戈来泉,了解当地产业状况,寻找潜在客户。
杨戈介绍称,中国企业赴美国上市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从1992年开始一直到2004年左右,主要是一些大型国有企业,他们需要与国际上最大的资本市场进行对接;2004年到2005年左右,这一阶段的代表性企业是互联网以及以无线技术为代表的,这些企业借着高科技的概念去美国上市;2006年开始进入了第三阶段,这一阶段都是中国的民营企业去美国上市,主题则是高增长,很多中国民营企业以10%多的年增长速度在持续增长,这些民营企业的盈利、收入的增长幅度都非常惊人,远远超过了国际上同类的公司。
杨戈分析称,作为中国企业,首选的上市地无疑是A股。如果寻求境外上市,很多企业都会选择到我国香港或美国去。从这三个阶段的上市公司的变化来看,可以分析其中背后的原因。之所以这些国有企业、民营企业要赴美国上市,他个人认为有三个原因。首先,从规模上来说,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资本市场,从流通性来讲,美国资本市场又是全球最好的市场,而且在美国的投资者分布非常广泛,既有很多的机构投资者,也有个人投资者。赴美国上市的第二个因素,很多行业可以获得更高的估值水平。最后,赴美国上市对于公司发展海外业务大有帮助。据杨戈预测,未来几年在中国,民营企业仍将是赴美上市的主力军,大量民营企业有去美国上市的需求。
泉州不少企业涉及纺织服装、鞋类制造、食品等传统产业,产业集中度非常高。据杨戈观察,最近一年多来,泉州企业对赴欧美上市表现出浓厚兴趣,他说:“金融危机后,中国的一些企业正积极酝酿走出中国,启动国际发展战略,其中以福建和浙江为代表的一些企业希望通过收购兼并的动作拓展海外市场,而收购欧洲、美国的知名品牌是这些企业的常规动作之一。配合这种趋势,企业在欧洲、美国上市的兴趣也将更加浓厚。因为中国企业在收购、兼并国外品牌的过程中,企业文化、公司管理制度存在东西方之间的巨大差异,若不是规范的上市公司,仅仅通过国内家族企业现有的文化背景和管理制度仍难以驾驭国外品牌。通过在海外上市,中国企业在收购过程中更容易被国外企业接受。”
另外,就目前的情况看,泉州鞋服企业在香港上市的为数不少,作为产业集中度非常高的泉州,同行业企业在香港上市的挑战度正在不断加大。杨戈表示,新的泉州企业想要在香港上市,必须更多地考虑如何将自身与已经在香港上市的同行之间的差异性、独特优势体现出来,说服投资者对其投资。就美国市场来说,鞋、服等传统产业在市场上仍比较稀缺,而美国投资者又一向看好中国的消费品产业。
据杨戈介绍,企业在美国上市,从着手准备工作到上市需要1年时间左右,从提交材料到上市则只需要3—6个月时间,相对于A股,在美国上市所花时间要短得多,这就减少了企业上市过程中资金、时间和人力投入等隐性成本。同时,海外资本市场更有利于企业的二次融资,这也是泉企赴美上市兴趣趋向浓厚的原因之一。最后,杨戈透露,在兴趣、意愿趋向浓厚的背景下,目前有多家泉州企业正在为赴美上市作准备。“虽然泉企在美国上市的脚步刚刚迈开,但那些在美上市成功的企业将为后来者带来良好的示范作用。”他说。
“曲线”上市模式带来不小启发
据悉,美国多层次的资本市场由全国性证券市场和区域性证券市场两部分构成。其中,四个主要的全国性股票交易市场包括:纽约证券交易所(NYSE)、全美证券交易所(AMEX)、纳斯达克证券交易所(NASDAQ)和OTCBB。OTCBB的英文是“Over The Counter Bulletin Board”,意即“纳斯达克股市招示板”,实际上就是美国的“二板”市场。
能在世界上最大和最具备充足资金的美国股市上市并成功融资,使企业得到更进一步的快速发展,是无数民营企业的梦想,泉企当然也不会例外。只是,泉企在赴美上市时应该选择一条怎样的路径,才是最适合的呢?这,确实是值得深思的。有业内人士建议,中小民企可选择先在OTCBB借壳上市,然后经过一年左右的培育期,等达到相关标准后,再转板NYSE、AMEX或NASDAQ市场,就像恒达陶瓷那样。
对于恒达陶瓷从OTCBB转板纳斯达克资本市场上市的做法,专家认为,这不失为一条民营企业上市的好途径。上市资深操盘手、恒润财务咨询有限公司董事长倪忠森表示,恒达陶瓷在纳斯达克的成功上市,为拟上市企业进军资本市场提供了一种借鉴:进军资本市场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企业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更适合的方式。
OTCBB于1990年开始运作,是一套实时报价的场外电子柜台交易系统。它的监管、交易规则和上市规则完全是由纳斯达克管理。与众多的创业板相比,OTCBB具有真正的创业板特征:零散、小规模、简单的上市程序以及较低的费用。由于种种原因,国内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在国内上市是极为困难的。而OTCBB上市门槛低,近年来,一些国内民营企业选择在OTCBB挂牌的美国壳公司,以反向收购的方式在OTCBB借壳上市。此外,企业也可以直接上市,在OTCBB以IPO(即首次公开招股集资)方式发行股票。
据了解,在OTCBB市场,由于基本没有初始挂牌标准、场内拥有大量已停止运营的壳公司,中小民企以反向收购的方式在OTCBB市场借壳上市与直接在NYSE、AMEX及NASDAQ上市相比,不仅成本小、所花时间短,而且能保证100%上市。由于等运营一段时间,企业的经营业绩及股票价格达到相关标准后还可升级进入主板市场等原因,大多中小企业一般选择先借壳登陆OTCBB市场,等达到相关要求后,再转板至主板市场交易。
资料显示,在美国,有不少著名的企业也是先在OTCBB市场上市,获得一定的起步资金后,才逐级转到主板市场的。比如,微软公司是在1986年3月从OTCBB市场转到纳斯达克股市,而思科公司则是于1990年3月由OTCBB市场升级到纳斯达克市场。在我国,成功通过OTCBB再转板至美国主板市场的企业有很多。比如,2004年8月,湖北中国汽车配件成功从OTCBB市场转板NASDAQ;2004年12月,北大科兴生物成功由OTCBB市场转板到AMEX:2005年4月,深圳科通成功从OTCBB转板NASDAQ;2005年7月,哈尔滨三乐科技正式从OTCBB市场转板AMEX;2005年8月,杨凌博迪森从OTCBB市场成功升板至AMEX。
因此,有业内人士认为,OTCBB具有一定的融资能力,而且对中小企业成功登陆美国主板市场的意义重大。该人士表示,中小民企选择先在OTCBB借壳上市,然后经过一年左右的培育期,等达到相关标准后,再转板NYSE、AMEX或NASDAQ市场,这个赴美上市的路径是非常可取的。但由于OTCBB市场的股票流通性较差等原因,建议中小企业在选择以借壳方式赴美上市时,一定要把OTCBB市场当做企业进军美国资本市场的起点,而非终点。因为,对企业的长远发展而言,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通过OTCBB市场转板NYSE、AMEX或NASDAQ,远比在OTCBB市场直接融资的方式更有意义。
“我仍然坚持一个观点,企业在选择上市地的时候还是要明智一些,不要为了上市而上市。如果跑去那些非主流的资本市场上市,或许在短期内能够为企业的融资带来帮助,但是从长远来看,这种非主流资本市场由于自身交易频率低、影响力小,对于企业的再融资将有不小的限制。”倪忠森如是提醒。
摘自《东南早报》2010-11-17 C03-0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