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叶大省——福建,或迎来茶企上市潮。近日,中国证监会公布福建安溪铁观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铁观音集团”)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招股说明,该公司或登陆深圳证券交易所,成为A股市场第一家纯正的茶叶类上市公司。 近年来,茶企上市成为热点,福建省出台多项政策,推动重点茶叶企业上市。铁观音集团如顺利登陆A股市场,将为福建众多茶企打破融资瓶颈提供了一个样本。然而,在这股上市热的背后,也有专业人士提醒,福建大部分茶企是家族式企业,上市对其并非都是简单之事。
源于资本诱惑
“福建是个茶叶大省,茶企上市有充足的后备资源。”在得知铁观音集团将登陆A股市场后,福建省茶叶学会的有关负责人语气中充满兴奋。 据了解,在2009年至2011年连续3年的中国茶叶行业百强企业中,福建茶企上榜数都达到30家左右,进入上市企业资源库的企业达20余家。 福建省政府提出,“十二五”期间,争取培育2家以上茶叶企业在国内上市,3家以上茶叶企业在境外上市。 去年11月,福建省出台《关于推进现代茶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推动重点茶叶企业上市。根据意见,在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茶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十二五”期间,福建省级财政每年安排不少于3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茶产业发展。 福建茶企为何如此热衷于上市?近年来,全国茶叶消费市场慢慢进入成熟期,品牌化、规模化竞争愈发明显,茶企寄望于上市融资继续扩大基地规模、销售网络,扩大市场占有率。 去年9月,福建天福茗茶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成为中国茶叶第一股。事实上,天福茗茶只能算是首家直接上市的茶企,鲜为人知的是,同样是在2009年,在天福茗茶之前,福建武夷星茶业有限公司被在香港上市的中国矿业集团收购,实现了借壳曲线上市。 记者了解到,武夷星茶叶有限公司成为中国矿业的子公司后,通过资本运作,规模快速扩张,充分享受到了资本市场所带来的利好。这点在天福茗茶身上也体现得淋漓尽致,2011年,天福茗茶连锁店新增160家,营收、纳税、获利均呈两位数增长,其中税后纯利润达3亿元,比上年增长20%。 铁观音集团的招股书披露,此次IPO拟募集资金1.57亿元,其中2710.66万元用于祥华茶园建设项目,6499.09万元用于安溪茶厂精制茶生产及技术开发中心扩建项目,另外6509.86万元用于安溪铁观音营销网络建设项目。福建八马茶业有限公司对上市跃跃欲试,其总经理王文礼表示,公司上市后,所融到的资金将投向基地建设、产品研发、渠道拓展和品牌的打造上。
难道只是资本问题?
资本的诱惑,让福建茶企对上市趋之若鹜。记者从安溪县地税局了解到,在福建著名的茶乡安溪县,上市后备企业就达到22家。为助力茶企上市,地税部门成立了专门的上市帮扶小组,有针对性提供政策辅导和支持。据福州市地税局相关人士透露,一家总部位于福州的茶企自去年以来也开始谋划上市,着手健全财务制度。 在这股上市热的背后,还有地方政府的大力推动。2010年,安溪县对首家上市的茶企给出了给予1000万元奖励的承诺。 然而,厦门大学金融系副教授陈善昂表示,福建茶企中,除个别茶企历史较长外,大多茶企发展时间都较短,且多属家族企业,财务制度不健全,内控制度很不完善,往往造成会计信息失真。此外,茶叶企业存在规模小、销售额低、毛利率低、人才素质不高且不多等问题,都制约着茶企上市。 据了解,企业上市成本也较高,动辄数千万元,最终还不一定能上市。在上市过程中,企业一些很小的问题也可能会被暴露出来,最终影响上市。 “上市只是手段,并不是目的。”有专家认为,铁观音集团即使成功上市,也同样存在风险。根据其招股书,营销网络建设项目拟在漳州、厦门以及上海、广州、郑州、合肥、济南、武汉、长沙、重庆、西安等全国部分城市设立9个子公司、9家旗舰店和18家直营专卖店。但该公司近3年来自于福建地区的营业收入比例分别高达53.97%、48.20%和46.39%,异地扩张存在着风险。 福建省茶叶界人士分析,茶企规模难以扩大并非只是资金问题,能打开属于自己的市场,一样能有长足的发展。福建茶叶进出口有限公司总经理危赛明认为,国内平均每个人的茶叶消费一年不过500克,而英国则达到6000克,与之相比,国内市场还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海峡茶业交流协会的有关人士也认为,省外市场其实缺乏好茶,福建的茶企要大胆地走出去,推广福建茶叶。
摘自2012-6-13 海峡经济导报 经济透视第8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