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今年6月30日,泉州共有75家上市公司,其中在香港的上市公司有22家。值得注意的一个现象是,在2007年迎来井喷期,在安踏体育登陆港交所之后,连着出现17家香港上市公司,泉州板块正式成形,站在香港这个跳板上,以大军团的态势走向世界。
未来的路要怎么走,这是企业和政府的共同考验。在新的发展阶段,香港对泉州企业的作用,并不仅是一个融资的平台,更是产业转型、企业提升、品牌运营的资源库,尤其是经营理念和专业人才的变革,将成为下一轮泉、港经济合作的主旋律。
角逐资本市场的起点
在泉州产业界有这么一句话:前十年拼代言,后十年拼上市。具有品牌模糊意识的泉州企业,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请来诸多港台明星做代言,彰显自己的血统;当企业的规模进一步壮大后,同样选择了香港作为角逐资本市场的起点,此时已经显露出全球的野心。
港牌新定义
实际上,从1997年到2007年这段时间,香港与泉州的经贸往来还有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即泉州本地产业发展之后,对香港的需求开始转向品牌的经营理念。
从上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泉州本地民营企业大规模崛起,本地泉企的资金实力壮大,港资企业的力量则慢慢显得薄弱,泉州资本去香港“镀金”数量占比也越来越小,随之而来的是品牌的觉醒,例如安踏、利郎、九牧王等本土品牌迅速崛起,开始追求品牌的内涵和深度,蘸取政策便利反倒成为其次,以此汲取国际先进经验成为动力。
作为货真价实的港资企业,李继祥对此深有体会,“泉州企业放弃香港这个区域品牌,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企业已经做大做强,在消费者心中已经有较高的名牌认知度,已经不需刻意炒作;二是部分贴上“香港”标签的品牌,自身已经做坏掉,不会被消费者认可,原因在于企业做大之后管理、服务跟不上。
这种新情况,使得香港方面也认识到双方的合作应该另辟道路。2007年2月,香港贸发局代表团首次来到泉州,“对方的演讲就让我很震撼,非常有煽动性,我还记得其中最响亮的一句话:发达的泉州制造要闯世界,香港能为此打点一切”。泉州外经贸部门一位与会人士告诉记者,他也是第一次正面接触到香港规范的国际化管理和前沿的流行趋势,这让以“衣食住”见长的泉州企业受益匪浅。
也就是从2007年开始,泉州企业对香港的定义,跳出了固有的窠臼,“简单地说,就是不能作为一个投机场所,而是作为走向世界的跳板”,其中最重要的一个选择就是上市。
赴港上市潮
根据泉州市政府上市办的统计数据,目前已有22家泉州企业在港股上市。
“如果从现代企业的长远发展看,香港对泉州的最大影响,应该是造就了一大批上市公司。”作为泉州几家名企登陆港股的幕后推手,恒润资本董事长倪忠森认为港资对泉企的影响中,存在三个特点:一是包括日用品、体育用品、纺织服装等多个行业一线品牌的龙头企业登陆香港资本市场,通过国际平台反向打造国内的经营市场;二是登陆港股的企业大多数是健康上市,由此拉动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包括人才、信息披露、观念转变、战略提升等成为标杆;三是公司治理方面,内部变革成为推动企业新一轮腾飞的助推器,这种影响主要体现在职业经理人队伍的不断壮大,这是现代企业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
实际上,泉企登陆港交所并非新鲜事,但也造就了很多传奇。1998年恒安国际在香港上市后,又陆续有4家不同行业的公司在香港上市,此时还看不出泉州特色。直到2007年7月10日,安踏体育登陆港交所,由此引发了一场上市潮,包括匹克、特步、三六一度、飞克、美克等运动品牌纷纷出现在香港交易所,这些企业的创始人也第一次站在全球的镁光灯下,从隐形状态走上前台。借道香港,泉州企业第一次发觉,自己已经同世界一流品牌身处同一战场。
在倪忠森看来,这不是结束,而是刚开始,“要借力香港这个平台,首先要明白香港的优势是什么,其次要弄清楚自己的差距在哪里,最后要问自己,有没有走下去的决心和信心。”泉州的中小企业,普遍都存在着资金、市场开拓、品牌营销和法律政策等方面的难题,香港服务业有能力对此提供帮助,发达的金融业、众多的全球性展览会、品牌打造的世界级团队、国际贸易中的法律顾问等,借此全面提升企业应该是登陆港交所之后的下一站。
只强不弱的贸易作用
与上世纪90年代不同的是,香港与泉州之间的贸易往来,在数量方面,逐渐开始处于稳中有降的状态,但质量却节节攀升。作为连接中国与世界的一个重要中转站,香港对于泉州企业而言,不仅仅是出口货物这么简单,还承担着进口适合国人消费的商品重任。
外贸晴雨表
对于福建省淘贝贝服饰有限公司总经理谢泽阳来说,香港已经成为公司要维系经营和进一步发展的桥头堡,“当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更要到香港逛一逛,才能找到更好的办法。”
谢泽阳的淘贝贝是一个外销品牌,主营产品为婴幼儿内衣裤,同时也在国内开始了网上销售。去年秋季的广交会上,在到达展会的第二天,他果断将展位交给公司员工照看,提前到香港为见一个客户做准备,并顺利谈下一个大型合作项目。“应该说,两个地方的展会现场人气都不高,但香港的展会是长期性的,客户群的质量会更高一些。”谢泽阳分析,长期从事外贸加工的企业,大多会有自己拿手的拳头产品,完全有能力做专、做精,但这样的产品对于国内展会的采购商而言,往往在价格方面并不适合,对于香港展会的采购商来说却刚刚好,“简单说,就是展会的档次会高一些,国内的拼数量,香港的讲质量”。
这似乎已经成为出口商和采购商的一个共识。据泉州国际商会会长黄岩平介绍,香港的全球性展会,在经济不景气的时候,尤其受到泉州企业的青睐,很多企业老板也都亲临现场,除了见一见老客户,更是要见识一下目前的流行趋势。“在认知上香港是国内的,在心理上却是国际的,香港是受到东西方文化都认可的城市,双方更容易碰撞出火花。”黄岩平告诉记者,香港更像是一个老牌会所,并不适合去碰运气开发新市场,但却是高端客户、高质量订单最集中的地方。
舶来品之光
对比2001年和2010年的泉州对香港的进出口数据,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2001年出口2.04亿美元,进口3525万美元;2010年出口2.80亿美元,进口1584万美元;在前后10年当中,如果根据所在年度的汇率计算,基本保持不变甚至有所下跌,同期泉州的出口已从12.6亿美元升至82.8亿美元,进口从5.4亿美元升至29.7亿美元。
泉州产业经济的外贸依赖度很高,从数据上看,出口香港的比例,从总占比16%降至3%,但泉州企业依然对香港展会乐此不疲。“这当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地方,一是泉州出口猛增,香港的消费毕竟是有限的,很多是长期客户保持合作;二是出口主要市场,北美和欧洲大约占40%保持不变,但拉丁美洲、大洋洲、中东、东盟等市场开始细分,作为重要的窗口,这些地方的采购商第一站往往选择香港。”黄岩平认为,短期内香港的贸易作用只强不弱。
也就是说,泉企能够通过香港直接接洽国际客户,但是更为重要的是对香港间接作用的重视。一家主产家用电器的企业老板陈先生告诉记者,随着WTO规则的普及,尤其是在知识产权方面的约束,中国内地展会往往会被采购商戴着有色眼镜看待,到国外去参展成本又太高,“香港的位置很特殊,国际信誉度和美誉度也高,香港企业往往会是采购商的第一选择”,内地企业只负责加工,直接发货,再跟香港的贸易公司结算;就算能接触采购商,哪怕愿意降价也不见得会拿到订单,不得不依赖香港这个“中介”。
泉州企业香港上市名单
2011年
蜡笔小新(福建)食品工业有限公司
浩沙实业(福建)有限公司
金保利(泉州)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金迈王控股有限公司(动感集团)
福建百宏聚纤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宝峰时尚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2010年
福建铂阳精工设备有限公司
飞克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美克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优源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海东青新材料集团有限公司
2009年
匹克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中国利郎有限公司
361度国际有限公司
2008年
特步国际控股有限公司
2007年
安踏体育用品有限公司
先创电子(星辰通讯)
2006年
协盛协丰控股有限公司
2004年
中国绿色食品(控股)有限公司
2003年及以前
中国华丰环保纺织国际集团有限公司
通达集团控股有限公司
恒安国际集团有限公司
□对话
倪忠森:“高地效应”已失效
《老板周刊》:作为业内知名的资本运作专家,您对香港与泉州之间的关系是怎么看的?
倪忠森:很多人因为恒安、安踏、利郎在香港上市认识了我,因为这3家企业是所属行业的龙头企业,但是我的工作范围远不止于此,所以更清楚地认识到一个问题,即香港对泉州的“高地效应”已经失效,下一步应该建立一种互补的关系。
《老板周刊》:您所说的“高地效应”能否具体解释一下?
倪忠森:香港有很多国际大品牌的分支机构,并依此形成了世界各地行业资讯、经营理念、专业人才汇聚的一个“洼地”;但是对泉州来说,这些却是亟需的短板。从上世纪到现在,经过粗放、集约、精细化的几个阶段,尤其是泉企在香港上市后,这些要素已经有了流动的渠道,相当于打开了一个口子,不再是封闭的。
《老板周刊》:泉企最需要哪些要素的流动?
倪忠森:主要是两方面:包括企业内部管治和品牌运营,尤其是对新的经营理念和专业人才,泉州的企业家更应该有一种包容的心态。因为整个公司的规模、市场的拓展和品牌的需要,都已经提升了,如果没有从内部开始进行变革,不要说无力跟国际巨头对抗,面对同行的后起之秀也只能节节败退。
《老板周刊》:要做到互补,首先要有平等对话的资本,泉企的资本是什么?
倪忠森:非常简单,就是身处世界最大市场当中。或许现在还不是,但是中国成为最大的消费市场只是时间问题,这从很多国际品牌纷纷涌入布局就可以看得出来。要立于不败之地并不断扩张,就必须在资本市场和经营市场中都游刃有余,泉州企业在经营市场的披荆斩棘,就是最大的对话资本。
摘自2012-7-18海峡都市报 B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