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周一显著收低,上证指数收报1959.77点,跌1.03%,为2009年1月16日以来新低。尽管周一发布2012年11月份的中国非制造业商务活动指数(PMI)环比上升0.1个百分点,表明非制造业经济仍保持快速增长趋势,但投资者对于经济前景的担忧依然挥之不去。
酿酒板块领跌市场,地产股强势上扬,但独木难支。
长江证券认为,虽然PMI数据有所回暖,但只会加大机构减持的力度,同时IPO虽处于真空期,但潜在融资需求巨大,加上年底资金普遍结算,12月缩量调整似乎不可避免。
银河证券的分析认为,A股自2010年11月份以来,已经经历了24个月的无抵抗下跌,应该已处于下跌尾部。历史上其他国家的每个无抵抗下跌的时间极限为26个月。但当前的市场结构比较复杂,估值分化严重,如果市场再向下“挖坑”1~2个月,高估值股票的下跌幅度可能异常凶猛。
中信建投策略分析师刘献军表示,经济结构调整的大背景下,国内经济增速中枢可能会出现下移,这会带来股市的估值中枢和企业盈利下滑,并将在长期内制约市场走势。但是,需要引起重视的是,市场制度建设是另一个短板。如果市场不能建立起对投资者的良性回报机制,发展主导思想仍是以企业融资为主,甚至一些市场主体为短期利益而损害市场发展基础,股市就难以吸引场外投资者的大规模进入。
刘献军认为,新股发行和限售股解禁的潜在资金需求压力,也影响着股市的供求关系。从目前A股市场的投资者结构来看,产业资本占流通市值的比例已超过50%,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最近两年来,产业资本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净减持,只是力度大小不同,很少出现净增持。近期,产业资本在市场上的净减持市值每周都在数亿元。近几个月来,新股发行的数量明显减少,但是800多家排队等候上市的企业,也让投资者对未来的扩容预期感到悲观。
摘自2012-12-04 海峡都市报 N14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