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2009-6-17<东南早报>B01 台湾金融界建议:实施货币结算试点、成立信用评级机构、建海西证券交易所 海西经济区建设提速,政策支持推动两岸金融合作迈出实质性步伐,业界迎来全新的发展机遇。日前在闽南召开的“海西2009两岸经济暨金融研讨会”,提出了设立“海峡金融特区”的构想。包括来自台湾的金融业界代表等在内的与会人士进一步建议,在海西经济区内建个证券交易所,为经济成功转型服务;实施两岸货币结算试点,扩大两岸货币双向兑换范围;成立信用评级机构。 海峡金融特区 “海西2009两岸经济暨金融研讨会”围绕“海峡金融特区”、“两岸金融合作与监管”、“两岸金融市场之创新与突破”三个议题展开热烈研讨。与会人士对如何构建“海峡金融特区”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建议一: 建海西证券交易所 台湾证券交易所董事长薛琦博士表示: “建设一个经济区域,除了人力资源外,资本市场也很重要。金融之于产业,就像血液之于人体。一个地区要发展经济,金融一定要跟上。中国长三角和珠三角两个经济区的高速发展,和这两个地方分别拥有上海证券交易所和深圳证券交易所分不开。” “资本市场在经济转型中的作用,特别是在助推中小企业成长方面,台湾有非常成功的经验。”薛琦说,“台湾现在的大企业里面,如台塑、鸿海,都是从中小企业成长起来的,这其中,金融业起到了重要作用。海西经济区有很多中小企业,这和当时的台湾很相似。在这方面,海西可向台湾多学习资本市场助推产业发展的经验。” 薛琦提出:海西经济区可利用先行先试的政策,建设一个有特色的交易所,为经济成功转型服务。他以一个“荷包蛋”作比喻来形容他心目中的这个市场:“核心蛋黄部分是交易商,蛋白部分是交易人和机构人。政府的作用则是建一个有效制度来区分蛋黄和蛋白,规范市场。” 针对薛琦的这个建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提出自己的观点。他认为,一个有活力的市场要走整合的道路,高度流动性的市场才有价值。全球交易所越来越一体化,将来可能走整合的道路,从而全球形成一个24小时的交易市场。“两岸交易所需要整合,才能更有定价权。 ”他说。 建议二: 实施货币结算试点 台湾大学教授管中闵认为,海西经济区应该重点构筑金融业,特别是尚未完全开放的市场,如证券和期货。台湾银行、保险、证券业,应该积极争取在福建开展更进一步的业务。 管中闵建议,放宽台湾银行业和保险业在海西经济区的准入条件与业务范围,并加快台湾银行业和保险业申请在海西设立独资银行、合资银行、分行或保险公司的审批程序;鼓励并支持在海西经济区成立合资基金管理公司,设立QDII基金投资台湾证券市场;支持符合条件的大陆企业到台湾证券交易所或证券柜台买卖中心上市,或支持大陆企业在上海(或深圳)与台湾两地双挂牌,短期内以海西经济区内的企业为主,中长期则以所有大陆企业为对象。在海西经济区内的主要城市先实施两岸货币结算试点,为建立两岸货币清算机制奠定基础。 建议三: 依托资本市场转型 中国证监会研究中心主任祁斌表示,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启示是,中国要坚定地发展资本市场。“中国资本市场需要重点关注的,首先是实体经济的需求,其次是经济模式的转型。中国要从简单的、初级的经济模式走向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模式。”他说。 祁斌表示,两岸的金融合作有广泛的前景,有共同的文化基础,又有发展阶段和模式的互补。台湾的经济转型就是依托资本市场进行的,这对大陆的资本市场发展有非常重要的启发。 建议四: 扩大货币兑换范围 福建省台办常务副主任吴国盛就建立两岸区域性金融中心提出了建议。他说,应加快建立两岸金融业监管合作机制,鼓励和支持台资银行、保险、证券等金融机构,优先在福建建立分支机构或参股福建金融企业,进一步扩大两岸货币双向兑换范围,逐步建立两岸货币清算机制,推动两岸金融合作实质性步伐。“要共同推动海峡资本市场建设,鼓励台资投资机构参与建立海峡产业投资基金,支持符合条件的台资企业发起企业债券、推动台资企业在主板、中小企业板上市融资,探索设立中小企业和台资企业柜台交易中心,构建金融信息共享平台,形成有影响力的、多元化的海峡西岸金融市场等;要推动福建金融机构和资金入台,共同推动福建商业银行直接入岛设立银行办事处和分支机构,先行实现大陆资本赴台发展,创造两岸金融双向良性互动格局。”他说。 热议话题 金融创新与突破 专家分析,两岸金融业交流合作的具体落实,依赖于新的商业模式与金融产品的开拓。台湾金融市场对外开放时间较早,在金融创新与治理、人才培养和内部管控等方面都比较有经验。台湾金融业积极布局海西,将对于大陆金融业本身的市场创新也有相当的促进作用。 “对于现在的创新产品,央行不鼓励企业涉及不能参与制订游戏规则、没有定价能力的产品,不支持、不认同企业参与对赌式的产品。”中国人民银行厦门中心支行行长王晓明表示,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创新的态度是鼓励创新、风险可控、循序渐进,金融创新要在风险控制的前提下进行。“金融创新要避免受短期利益驱使而开发过度风险的产品。金融创新要强调金融机构自主定价能力和风险控制能力。”他说。 据王晓明介绍,目前大陆主要的创新产品有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一般金融债、商业银行次级债券、资产证券化、再回购、利率互换、利率远期交易、人民币利率互换等几大类,这些产品在市场上的交易都很活跃,有大量的银行参与。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霍德明认为,海西要做值得先行先试的事情。“目前具有普遍性的课题、大陆其他地方暂时还做不了的事情,由海西来做,才是有意义的,也才能体现海西的不可替代性。”他说。 “中小企业融资困难,是大陆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因为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近年来存款准备金率频繁调整,对中小企业冲击颇大。海西可在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上先行先试,争取对本地中小企业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松绑。”霍德明表示。霍德明为此提出在海西实行“差别准备金率”的构想。根据这个构想,海西可试着让中小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与大银行脱钩,从而降低中小银行的资金成本,支持中小企业发展。 热议话题 金融合作与监管 专家分析,两岸在积极推动金融交流与合作的过程中,还需要克服随之衍生的许多问题,比如人民币与新台币之间的计价结算、金融市场开放、金融机构风险管控以及金融监管合作机制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两岸加强沟通交流和制度创新,在政策层面进行积极尝试。 建议一: 成立信用评级机构 “举个例子,台资企业来大陆办厂,缺乏资金,需要向大陆的银行贷款。因为对这家企业在台湾的背景不了解,大陆银行可能不敢放贷。将来大陆资本入岛,也会遇到类似的问题,因为台湾银行不了解大陆企业的底细。”厦门大学金融研究所教授张亦春说,目前,两岸的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的了解还很不够,无形中增加了合作的风险。 张亦春教授建议,两岸金融业在合作过程中必须重视金融监管。两岸应该先在风险管理方面进行合作,建议两岸能够共同建立一个信用评级的权威机构,来评估企业的信用等级、财务状况,从而达到控制和防范金融风险的目的,更好地促进两岸金融合作。“评级机构对金融业的健康运行起到关键作用。美国金融危机的根源之一,就是信用评级出了差错。三大评级机构给次贷AAA评级,结果世界上很多人都买了,也都栽进危机里面了。由此可见评级机构多重要。”张亦春如此表示。 建议二: 采取入股的合作形式 “海西或许不需要建立证券交易所,但要将海西区建成像香港一样举足轻重的区域性金融中心。” 台湾政治大学财务管理系教授周行一表示,两岸金融合作带来的商机之利会远大于相互竞争方面的不利因素。台湾的金融机构和大陆的金融机构相比,既有优势也有劣势。其中,优势包括:有很好的国际经验,人力资源整齐,风险管理能力强等。劣势则有:规模小,利润低,缺乏国际通路,产品设计不如国际金融机构等。“无论是大陆的金融机构去台湾,还是台湾的金融机构来大陆,入股是比较好的合作形式,双方可以进行互补。”他说。 建议三: 形成监管协调机制 “两岸的合作虽然还是初期的、支持性质的,为满足实体产业需求而发展的,但未来这种金融合作必然会升级到发挥投融资功能、加强金融创新、深化金融机构合作等更高层面。”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表示,两岸经济、金融交流合作发展到目前这个层次,已经亟待形成有效的合作监管体系。 巴曙松表示,未来两岸金融合作将会在监管层面上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可能包括:初步尝试建立两岸定期监管协调交流机制,在执行层面加大信息互换、资讯沟通、业务交流及人员往来等方面的合作力度,建立常规监管协调制度;依照国际标准体系完善两岸金融监管,例如,对双方互设的金融机构采用巴塞尔监管条约的规则,对两岸经贸往来涉及的金融业务采用WTO国际标准框架,对两岸金融创新的金融产品、金融工具采用国际金融稳定基本准则等;以区域性金融合作作为试点,逐步推进,放开金融领域限制,加深两岸投资融资活动的往来等。 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副所长王松奇则建议,在国家推动海西发展的大形势下,两岸金融合作应该从政策推动入手,尽快制定推进合作的具体方案,有关方面应该组织专家、学者对相关课题进行论证,然后向决策者提出具体的意见。另外,中国社会科学院特聘顾问、博士生导师王洛林表示,目前正是加强两岸金融合作的大好时机,在加强两岸金融合作上,双方应该多做努力,同时,两岸的合作不能只考虑在当前的全球金融风暴中如何加强,还要考虑到风暴之后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这样,双方的金融合作才能走得更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