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自2009-6-17<东南早报>B03版 前言:适应加快建设海西经济区的需要,晋江市商务局和香港贸易发展局日前联合召开金融服务业研讨会。随着内地及香港股市的强势反弹,沉寂了一段时间的私募基金再度活跃起来,与此同时,国内很多企业也渴望借助私募或创投基金的力量推动企业上市。研讨会议透露出一个信息:目前及未来一段时间,私募基金可能比较看好零售、新能源经济、媒体和农业等新领域。
专家分析认为,由于受专业知识所限,每个私募基金都有自己熟悉和陌生的领域,各地可尝试成立专门的引导机构,向私募基金推荐自己所辖区域的某个行业的龙头企业或潜力企业,这有助于提升企业与私募基金的合作成功率。 香港经贸平台 助企业拓展市场 此次研讨会的主题是“透过香港,走向国际”,与会的晋江市商务局局长谢陆伟认为,香港是国际金融中心,已成晋江很多企业海外上市融资的首选地之一,近期还有多家企业也拟在该地上市,这足以表明晋江品牌企业、规模企业对通过香港上市从而实现开拓国际市场的需求十分强烈,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对晋江的重要性越来越大。 在他看来,香港银行业务、证券业务、资本管理业务均走在世界前列,香港金融服务业有着众多人才、丰富管理经验和完善的体系,是晋江企业寻求外来资金和合作伙伴的理想平台,因此,香港可以成为晋江企业走向国际的桥头堡,可以帮助晋江企业建立全球商业网络,接触来自世界各地的客商,谋求国际资本的投资及提升企业经营水平、加快产业转型、提升竞争力。 在这个问题上,香港贸发局福建代表罗焕钊的说法是,香港目前已经成功转型为以服务业为主的国际大都市,而香港的服务首要的就是金融服务,它的贡献占香港GDP的份额已经超过一半,其次就是贸易配套的服务。据介绍,香港贸发局成立到现在,已经在全球建立了40多个办事处,拥有全球65万买家的数据库。 据介绍,香港贸发局的使命就是促进中国内地与国际的贸易往来,吸引内地企业用香港这个平台做生意。每天,该局都会及时捕捉市场信息,为企业提供最新市场资讯。他随后建议泉州广大企业主们,香港也设有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提供免费服务,全球很多企业到香港都会到这个中心去查询信息,那里有全球最新的面料趋势报告、欧洲最新展览会的第一手资料等资讯。 私募力量重新活跃 目标指向内地 随着内地及香港股市的强势反弹,国内企业包括泉州企业上市融资的热情再度高涨,上市融资的一大途径就是借助私募力量。谈及私募投资的现状时,与会的中国企业财经研究进修中心院长沈嘉奕称,私募投资目前和全世界投资是成正比关系的,在亚洲,私募基金手中拥有的资金已经超过100亿美元。虽然以往每一年在香港都有七八十家企业上市,但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去年这个数量变成30多家,而今年才十几家。“估计到明后年才会恢复以往的正常水平,因为现在虽然内地及香港的股市都是上涨的,但股票能卖的价格依然不高,目前香港恒指只有十七八倍市盈率,内地的相对会高一些。”他说。 他表示,私募基金目前仍然是市场的一条明显的投资渠道。据介绍,在全球股市高峰期的2007年,私募基金投资速度比较快,当时十几倍、二十倍市盈率价格的情况下,私募基金都敢投资,后来全球金融危机发生,一些私募基金收益缩水甚至亏本。进入2009年后,特别是四月份以来,随着内地及香港股市的强劲反弹,私募基金开始把目光转向中国内地及中国香港股市。 与会的大和证券SMBC董事总经理李翰南也称,还在两个月前,他是基本不提IPO重启的,因为从去年到今年一季度,这个市场是不存在的,根本原因是金融危机下市场对IPO后能融资的数目是信心不足的;但是从四月份开始,全球经济给人的明显感觉是最坏的时候都已经过去了,手头有钱的投资者都有一个想法,虽然全球经济尚未复苏,但中国大陆经济肯定会有一个好的发展前景,从三、四月份开始,香港IPO市场回来了,私募力量也重新活跃起来。 投资口味起变化 新能源经济受宠 沈嘉奕称,在经济发展的每个阶段,私募投资的市场口味都会发生变化。据介绍,早期私募比较倾向于投资一些通信、能源及门户网站领域的企业,现在则不同。 他随后举例称,像新能源领域,美国在奥巴马上台后,出台了一些有利于该领域发展的政策;在中国,最近国家也出台一系列支持新能源发展的政策,所以这个行业前景是非常好的。 “前段时间,由于股价不活跃,一些私募公司大股东也没有动作。其实他们是想做一些事情,如果有一些前景比较好的项目,他们能利用这个项目获利,那还是值得投资的。”沈嘉奕认为,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过去私募基金比较青睐公路、码头的投资观念也在发生改变,因为现在投资这些领域的成本在提高,原来可能只需要1亿元的投入,现在翻了好几倍,而一些投资额较小的领域,除了上述那些领域外,物流业也逐渐被看好,因为这些领域的投资相对较小,但回报却可能极为可观。 经营环境差异化 左右投资谈判进程 内地企业如何借助私募力量做大做强企业、并且成功上市呢?沈嘉奕对此的建议是:内地企业与私募基金谈合作时,必须注意对方可能由于视野的局限性,对企业的发展前景存在一些片面理解,最常见的就是把境外的企业经营经验套用在境内企业上。 “其实很多境外可能失败的经营模式,到了境内,可能产生相反的结果。比如快捷酒店业,在境外,这种酒店基本是无法在大城市的闹市区域生存的,但在境内,情况却恰恰相反。还有媒体行业,早几年,香港股市没有太多境内媒体企业上市。其实香港也有很多人熟悉媒体行业,但他们熟悉的是境外媒体,而境外与境内媒体是有着不同土壤的。所以,内地企业在与境外私募基金接触时,很需要多用一些时间去把这些差异解释给他们听,以赢得对方投资的信心。” 善用融资渠道 造就“双赢”局面 谈及引入私募基金时,很多企业都会有一种担忧,就是怕企业控制权会因此落入他人之手,对此,李翰南称:“如果企业有些担忧的话,可以通过一些投资机构帮你寻找一些合适的伙伴,不一定所有的战略伙伴都会要求你的控股权。” 他随后举例称,像一家知名的台湾生产方便面的企业,很多人都不知道它背后有个日本食品公司的大股东。1999年,这家生产方便面的企业因为扩张太快,面临财务危机,日本的食品公司用了1亿多美元收购了它超过30%的股权。日本食品公司入股后,不仅把这家台湾食品公司救活,而且由于它本身也是一家食品公司,拥有这方面的经营经验,于是这家台湾生产方便面的企业获得更大发展,上市后,市值也达到几十亿美元。 “再比如,国内一家网络公司,1999年引入私募基金,首期投资500万美元,后来私募基金又两次注资几千万美元,成为网络公司的大股东。后来,这家网络公司上市,股票大涨,网络公司自然发了财,私募基金不仅投入得到预想的回报,而且还大赚了一笔。”李翰南称,“私募基金有不同类型,有一些是在公司没利润时就进场的,有一些是在企业扩大规模时投入资金做大公司,不同的私募基金对企业财务有不同的要求,要看企业自身的情况。” 据介绍,目前企业上市融资,除了通过借助私募力量外,还可以通过购买一些上市公司的壳来实现这个目的。“它的作用就像你去买一幢房子,买来后可以自己住,也可以几个人一起住,或者大家都搬进去,住一段时间后再租给第三方住。”沈嘉奕说。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