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先股来了 重大利好? 优先股一般股息率事先固定,并可依照约定由公司赎回
N本报综合
证监会相关负责人近日在新闻发布会上表示,正在考虑加快推进优先股试点工作,但尚无具体时间表。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如果优先股制度推出,对A股市场将是一大利好消息。
方案本月或上报
之前有报道称,证监会正在考虑加快推进优先股试点,17日已经召集相关监管机构、交易所、证券公司、基金公司、商业银行等探讨相关问题。证监会市场监管部副主任霍达日前表示,证监会主席肖钢提出,5月份将优先股试点方案上报国务院,优先股试点工作将加快推进。
事实上,早在今年2月初,上交所就在年度工作会议上提出,今年将创新大盘股发行方法,研究推出优先股等新产品。
“公司选择优先股来融资,是因为在大多数情况下公司都能借助延迟手段,在遭受极少惩罚或对其信用评级造成极少风险的情况下推迟发放股利。”分析人士指出,“相比之下,公司如果未能及时偿还传统贷款,可能会导致降级或是别的严重后果。如今,很多国家和地区都鼓励银行发行优先股来筹集一级资本”。
缓解对IPO担忧
有业内人士指出,优先股一般不上市流通,也无权干涉企业经营,不具有表决权。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市场对IPO重启的担忧。
“如果第一大股东的控股权控制在30%以内,剩余的股权改为优先股。那么,就能强迫优先股进行长期投资,消除市场对这部分大小非减持的恐惧。”上述业内人士称:“另外,优先股可改变家族企业‘一股独大’的局面,有利于现代企业制度建设。”
此外,增发股变为优先股后,可有效遏制大股东随意恶性圈钱,优化资源配置,吸引中长线买家来投资优先股(巴菲特就专门购买增发的优先股),有利于树立整个市场中长线投资的风气。
长江证券投行部相关人士认为:“目前通过IPO融资太难,市场要有相应变通的融资方式。通过试点优先股可以增加融资渠道,尤其是优先股能采取私募发行,采用这种方式,审核要宽松很多。”
不少分析师称,这是继股权分置改革后的又一项重大举措,一旦大小非普通股转换为优先股,将大大减轻以往解禁股对市场的冲击。
拓宽融资新渠道
据业内人士透露,上市公司可以公开或非公开方式发行优先股,非上市公司可采取私募发行。公开发行的优先股进入交易所系统集中交易,私募发行的优先股进入转让平台。
研究人士认为,发行优先股,企业可吸引大量机构投资者,实际上降低了融资成本和门槛。
此前,全国人大代表、万家丽集团董事长黄志明也曾建议发行“优先股”。他解释,相对银行贷款经营而言,优先股的发行仍有很大的优势和空间。融资不需抵押,在没有利润的情况下红利小于银行贷款利息,有稳定的资金链。企业经营不会受股市大起大落影响,融多少资基本都可以投入运营。因此,可让上市公司融资渠道越来越宽。
“由于本金保障度提高,红利也有一定保障,企业经营得体,还可获得高额回报。”黄志明称,股民选择范围会越来越宽,投资的安全感也可以增强。
优先股发行的另外一个好处是,股民的投资积极性会提高,从而带动更多股市资金向优先股转移,这样,国家在资本市场的善后压力就会越来越小,政府也可以不再为资本市场买单。
什么是优先股?
优先股通常预先定明股息收益率,优先股股票实际上是股份有限公司的一种举债集资的形式。由于优先股股息率事先固定,所以优先股的股息一般不会根据公司经营情况而增减,而且一般也不能参与公司的分红。
对公司来说,由于股息固定,它不影响公司的利润分配。优先股股东一般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对股份公司的重大经营无投票权,但在某些情况下可以享有投票权。
优先股股东不能要求退股,却可以依照优先股股票上所附的赎回条款,由股份有限公司予以赎回。大多数优先股股票都附有赎回条款。在公司解散,分配剩余财产时,即优先股的索偿权先于普通股,而次于债权人。
摘自2013-5-28海峡都市报 A6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