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利益链或重构
据经济观察报 A股诞生20年之际,一份即将出炉的文件,将使沪深证券交易所长期的“暗斗”变成有序的“明争”。类似纽交所与纳斯达克的明确分工,沪深两大交易所各自的功能定位将更清晰。
记者获悉,沪深证券交易所已在不久前就上市资源的分配达成初步共识:新发股份超过8000万股的非金融企业将在上交所挂牌上市,低于5000万股(另有版本为6000万股)的在深交所挂牌上市,中间部分则由上市企业自主选择上市地,而金融企业的IPO则按照4亿股的新发股数标准划分。如果不出意外,这一举措计划于今年11月份执行。而此前沪深交易所挂牌企业有不成文的划分界限,即以1亿股为主要基准。
据记者了解,相关文件属于沪深交易所的初步协商动议,目前还在证监会和交易所中高层中传阅。上海证监局与接近证监会相关人士均证实了此消息。截至记者发稿时,沪深交易所均未回复记者的采访传真。来自深交所、上交所、证监会的多位人士亦拒绝对此消息置评。
该举措一旦执行,将分流部分能上深交所中小板的企业至上交所,沪深交易所的势力范围与格局定位将重新划分。
更为关键的是,沪深交易所将引入一定的竞争机制,将促使他们进一步提升服务功能。但对于目前深交所发行市盈率普遍高于上交所的现实,部分被分流至上交所的企业将面临募集资金相对减少的局面。
初步协定
知情者透露,不久之前,沪深交易所高层达成共识,决定对IPO企业在哪一家交易所挂牌进行明确规定。
据悉,在11月份正式启动前,这一协议还将交由两地交易所的上市委员会再行具体协商,敲定细节。
“这些细节包括如何协调两地交易所上市企业申请、如何修改上市规则及各自IPO挂牌企业新设代码等。”接近上交所的一位人士表示,尤其是对上交所而言,这样的变化显然要增加其不少的工作,但“上交所肯定不会抱怨”。
“这实际上是一个上交所愿意看到的结果。”了解上述协议的知情者表示,自去年创业板正式推出以来,上交所与深交所在融资规模上的差距越来越大,而面临上市资源不断收缩的窘境,“上交所一直在努力寻求变化”。
2009年下半年,为谋求更多上市资源,上交所已经开始进行大量工作。
在上交所公布的 《2010年市场资料》中就显示,2009年上交所不仅排摸了重点拟上市企业名单,做好已报会企业的发审沟通工作,甚至还有针对性地进行上门走访。同时,在这份材料中,还特别提及“积极推动沪深上市企业分工调整”,这意味着,至少在2009年沪深交易所就在推进相关工作。
上交所的工作重点则放在了与深交所的沟通上。不过,知情者对记者表示,促成两地交易所达成初步协议的力量来自更高层,否则难以在上海、深圳两个城市以及两个交易所中加以斡旋并达成初步共识。
“一开始,深交所只是表态愿意就沪深交易所的分工调整进行书面明确。”接近证监会的一位人士介绍说,虽然以往投行界都对企业将在哪个交易所挂牌有共识,但从来没有明确规定以怎样的标准来划分交易所。
因此,明确交易所挂牌规范,是深交所并不能回避的问题。然而,“协商到后来,焦点放在了推翻多年来不成文的划分标准上,这让深交所有些不能接受。”上述人士称,以至于证监会高层的介入,才使协商逐渐达成一致。
利益链重构
事实上,在此协议之前,沪深交易所对于上市资源的“明争暗斗”一直存在。
据了解,深交所在全国各省市设立了30多个代表办事处,利用这种分片区负责的方式,动员各地企业到深交所上市;而上交所的办法则是派出许多职员前往各地证监局挂职锻炼,以此名义去为上交所积累上市资源,更重要的是与监管部门进行沟通。
事实上,沪深交易所的暗斗早早就有体现。
不过,即使上述协议启动,这样的争夺也不会消失。但上述接近证监会的人士表示,“有序的竞争也是有利的。”
然而,协议的影响还不仅仅在两个交易所之间。
在上交所,由于普遍是大盘股挂牌,导致整个市场的新股上市价格的涨幅都相对有限,这也制约了上市公司和投行的热情。相关统计显示,目前上交所平均市盈率20倍不到,而深交所中小企业板的市盈率约为40倍,创业板的市盈率更是高达60倍。
“深交所溢价程度高于上交所是这两年投行界的共识,尤其在近一年来,溢价发行获得超募也让上市公司本身和保荐机构取得更丰厚的回报。”湘财证券的一位投行人士认为,两个市场的溢价差别大也使得大多数投行想尽办法把项目运作到深交所。
但是不少投行界人士认为,如果上市企业挂牌有了明确标准,投行运作也将随之改变,新的利益链或许也会应运而生:一方面不排除部分企业为寻求高价发行而降低募集资金规模而继续选择深交所;另一方面,随着部分介于5000万股与8000万股之间的公司登陆上交所,很可能拉高沪市的平均市盈率,上交所也可能是新的选择。
摘自《晋江经济报》2010-7-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