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报披露密集期愈来愈近,创业板高成长神话也再度受到质疑。
截至8月11日,已有22家创业板上市公司发布了2010中期业绩报告。记者统计,22家公司今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总额46.82亿元,平均同比增长26.58%;实现9.47亿元的净利润,平均同比增长40%。
再来看中小板上市公司业绩的整体情况。同期,共有144家中小板上市发布了2010年中报,上半年营业收入总额平均同比增长40.55%,净利润平均同比增长80.19%。
两者数据相比之下,创业板上市公司业绩增速无疑显得逊色不少。与此同时,22家创业板上市公司中有18家今年上半年净利同比实现增长,另外4家净利同比则出现了负增长。
业绩增速明显不及中小板企业,创业板却依旧享有同中小板企业相等的估值水平。截至8月11日,Wind资讯统计,目前创业板市盈率66.6倍,中小板市盈率则在64.76倍。与创业板市盈率最高时达到百倍的情形相比,目前的估值水平已出现大幅回落。然而结合中报数据,民生证券分析师夏岩表示:“给予创业板公司高估值的前提是持续的高成长,如果高成长不能维系的话,那创业板公司的高估值也就失去了根基。”
同时,市场分析人士也对今年下半年创业板的解禁大潮所带来的影响表示了担忧。
华泰联合证券分析师刘湘宁指出,创业板解禁潮将在11月开始,潜在的卖出数量巨大,下半年累计解禁市值将达到422亿,占流通市值827亿的51%。
刘湘宁指出,创业板公司的一大特点就是创投机构以及个人股东持股比例较高。一般来说,创投机构通过股份上市后的转让为退出的手段,其低廉的投资成本决定了一旦股份解禁,创投机构一定会尽可能快地撤出。对于个人股东而言,利用高估值减持股票也可以迅速实现个人财富变现。
摘自《海峡都市报社》2010-8-16 |